修行的次第-三士道
藏傳佛教以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此論是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而著的)把學佛的次第分為「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士道」是指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乃由淺入深的漸次修行之道。
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為基礎,然後循序漸進而踏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門。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趣入佛法之後,就要思維暇滿的人身難得,目的是為了培植道心、策勵自己及生起精進心。前行功夫做好,便可正式進入「三士道」。
下士道
下士者,為求自己後世人天安樂的下等有情。「下士道」是指脫離三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 ,具有人天乘屬性。
下士道分為四大階段:思維人身無常,思維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因果。首先,應思維人身無常,之後再思維三惡趣苦,由於怖畏惡趣之苦,才能至誠地皈依三寶,跟著深信佛說因果道理,於是便止惡揚善。
簡單來說,下士道的修行方法就是斷十惡、修十善,由此修持的功德,遠離惡趣,死後將得生天善趣。
僅修下士道,雖能生天善趣,終不能脫離三界生死輪迴,因此,應進修中士道。
中士道
中士者,厭離三界生死,為求個人生死解脫的人。「中士道」是指解脫輪迴、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具有聲聞、緣覺屬性。
中士道以四聖諦、十二因緣為修行所依的對象。首先,應思維生死流轉之苦(苦諦),而產生出離心;進而思維造成生死流轉的原因,是一切煩惱和業力(集諦),而發起斷除煩惱的決心。而出離的方法,就是修習「戒、定、慧」三學(道諦),由此才能脫離三界生死,證入寂滅涅槃(滅諦)。
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雖然自己可以解脫生死,但有很多眾生仍然沈沒生死苦海之中,故為欲救渡一切眾生,應進修上士道。
上士道
上士者,為了使一切有情都能離苦得樂而願成就無上佛果,也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行者。「上士道」是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菩提果的法門,具有大乘屬性。
上士道分為兩部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首先,應修習培養菩提心的方法,之後就要進入修持。菩薩行主要是修習六度、四攝之法門。學習「六度」來成熟自身,修學「四攝」去成熟有情。
在上士道之後,行者可依顯教教理及修持作為基礎,再進修密乘,修習「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以達到與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結論
三士道是菩提道的次第,也就是成就無上菩提必須經歷的過程。在修學上士道之前,必須以下士道、中士道為基礎。三者之間,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進階,三士道構成一個完整的佛道。因此,一位大乘行者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要平等及依次地修習。
這三士道,不論是修顯教或密教的行者都要學習的,故又稱之為“共同道”。為欲迅速成就無上菩提以利樂有情,一位大乘行者在修學“共同道”的基礎上,應發心繼續進修密乘諸道。若修學下三部密法,當先修有相瑜珈,後修無相瑜珈,由此能證得密宗所說的各種悉地;若修學無上瑜珈部密法,當先修學「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最後證得無上佛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