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不動佛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Akshobhya,藏文: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初」),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

位於東方妙喜淨土的阿閦佛,在梵語的字義是不動搖(Aksobhya),意譯為不動如來。其名稱的由來,根據經典(東漢支婁迦讖所譯《阿閦佛國經》、北魏曇無讖譯的《金光明經》等)的記載:

「阿閦佛在仍為菩薩時,初發心披精進甲、誓度一切眾生且不受眾生的瞋心所動搖,時彼菩薩因此念故,後為廣目如來所授記:來世當於東方妙喜國成佛,號曰不動如來。」

這段經文記載了阿閦比丘發願修學菩薩行的典故,當時,廣目如來告訴他,學習菩薩道非常困難,必須對所有人類和飛禽走獸都不能有所嗔恚。但他決心很大,並且立下了不起嗔恚的誓言,後來他成佛之後,就稱作「阿閦佛」。「阿閦」,就是「無嗔恚」、「無憤怒」的意思。

在過去的時代,一般女性修行者發願,都是「來生脫離女身」、「現生轉女成男」等,這是因為當時社會上女性的地位低下,遭受種種痛苦而引起的自卑感。但阿ㄔㄨˋ比丘在發願時卻有不同主張,不僅認為「女人沒有不淨」,更強調只要解除女性生理上及生產時的痛苦,女人並不比男人卑下,同樣可以修證。於是他發誓,在他成佛的國土,女人生理期、懷孕與生產,都不會有任何痛苦。所以舊時女子分娩前,常常祈求阿閦佛保佑母子平安。

相傳阿閦菩薩成佛時,天空大放光明,大地搖動。一切的眾生都不吃不喝,也不覺得疲倦;彼此相處和睦、互相尊重;天上與人間,都沒有欲念;阿ㄔㄨˋ佛的光明,照遍了大千世界。

阿閦佛的國土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微風吹出和雅的音樂;沒有三惡道,也沒有疾病,沒有犯罪事件。大地平坦,沒有山谷瓦礫,樹上結滿了自然香美的飲食,可以任意享用不盡;當地沒有國王,而以阿閦佛為法王。

根據佛典的說法,常唸「阿閦佛咒」,能夠令人脫離危難,獲得吉祥,具有大加持力。當有人瀕臨命終時,心緒散亂,只要看見「阿閦佛咒」,便不會墮入惡道。如果有人持誦這個咒語,並廣為傳播,更是功德無量。

 

 

寧瑪巴傳授不動佛心咒:

那摩 惹那札雅雅 嗡 剛嘎內 剛嘎內 若匝內 若匝內
卓札內 卓札內 札薩內 札薩內 札德哈那 札德哈那
薩瓦 嘎瑪 巴讓巴阿 尼美 薩瓦薩埵 念匝 梭哈。

 

 

噶瑪巴大寶法王傳授:

The Dhāraṇi Mantra of Akshobhya
Namo bhagavate Akṣhobhāya, tathāgatāyārhate
saṃyaksaṃbuddhyāya. Tadyathā: Oṃ kaṃkani kaṃkani.
Rochani rochani. Troṭani troṭani. Trāsani trāsani. Pratihana
pratihana. Sarva karma paraṃparāṇime sarva sattvānañcha
svāhā.

 

不動佛心咒

 

海濤法師傳授:

那摩 囉那 札呀呀 嗡 槓嘎尼 槓嘎尼 羅渣尼 羅渣尼 卓達尼 卓達尼

乍沙尼 乍沙尼 乍帝哈納 乍帝哈納 沙瓦嘎瑪 巴南巴喇 納美

沙瓦薩埵 念渣 梭哈。

 

 聖嚴法師開示:

◆ 重於菩薩行的阿閦佛淨土

阿閦佛所說的法教均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在十方淨土的信仰中,東西方兩大淨土是初期大乘佛法開展中最為普遍的信仰。但阿閦佛淨土是重於菩薩行的、自力為主的、智證大乘的淨土法門,屬難行道。(由於這段法鼓山不明瞭不動佛法門的易行方便,可以參考「阿閦如來行門修持」有完整的分析講解),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則明顯地帶有他力的色彩,屬於重信的易行道。

根據《妙雲集》記載,一東一西的淨土,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以解釋為彌陀為本性智,而起阿閦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閦)。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纔能「得無所礙」。

如果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就不可能實現果德的一切。在大乘行者的完整學程中,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是二者不可缺一的。(《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四,頁29)

然而,如何才能投生彼佛國?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者得生彼佛國。而為我們所熟知的維摩詰居士,也是來自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佛國,為了廣度眾生,從彼國投生娑婆。


◆ 顯現世界萬象的大圓鏡智

在密教中,阿閦佛佔有何種地位呢?根據密宗的理論,佛的智慧是「五智」的圓滿相,「五智」分別以五尊佛為代表。五佛是以大日如來為中心,與阿閦(東)、寶生(南)、彌陀(西)、不空成就(北)等金剛界四佛相互關連而構成,佛身為藍色,象徵大日如來的永恆性。

阿閦佛如金剛般堅固,為寶石中之王,意指不受外來災難及內在煩惱所擾動;其表現出的像容與手勢,是右手觸地,此姿勢亦為地神證明釋迦成道之由。

正中: 大日如來,名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代表法界體性智,表「六大」,是一切悟覺的智慧本體。
東方: 阿閦佛,代表大圓鏡智,表「覺性」,是脫離分別,好像鏡子一般,能夠無心地照出各種事物的智慧。
南方: 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表「福德」,是斷掉我執,把自己和他人平等的觀看的智慧。
西方: 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表「智慧」,是對一切皆空,能自由自在的觀察智慧。
北方: 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表「事業」,是要教化眾生的智慧。

這五尊佛是綜合說明佛的意義。在如來五智裡,阿閦佛司掌如同鏡子般,可以顯現世界萬象的「大圓鏡智」!

在密教的世界,除上述金剛界曼荼羅的五佛,還有胎藏曼荼羅的五佛,其奉置的方位是:大日如來(中),寶幢如來(東),開敷華如來(南),無量壽如來(西),天鼓雷音如來(北)。

由此可見,除了共通的大日如來(中)和阿彌陀佛(無量壽如來)(西)之外,其他奉置的三佛是有些不同的


◆ 山東四門塔的阿閦佛

阿閦佛像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為祂的所在地──山東歷城神通寺遺址旁的四門塔──在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大陸國務院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的歷史上自有其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古人要花如此大的心力去雕造一尊又一尊的佛像,而且其中大多是國師或極具影響力的出家僧所帶領信眾開窟鑿像的,他們如此「著相」,正是因為佛像在宗教上有著深遠的意義。

「真如絕色、待色乃悟」,佛法的義理深奧,絕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也不一定想深入研讀佛理。但視覺上的接觸卻最能直接撼動人內心的感動,因此,在佛陀教授弟子修行法門中,觀佛相好(觀佛三昧等),實為極重要的法門。

在四門塔內,塔內中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佛像,皆採結跏趺坐姿,其中東西南三尊雙手疊置於身體中部,作入定狀,而北尊則雙手分置於兩膝,恰似佛在緩緩說法;服裝表現方面,東北南三尊大致相同,為從左肩垂下之繫衣飄帶。靜觀佛相,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貼近佛陀身心自在的境界。從五官面容表現上來看,阿閦佛是四門塔四尊佛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從雕刻技法和線條上來看,更是雕刻最精美、表現最肅穆最莊嚴的一件。仔細觀賞,祂的五官向中間靠攏,焦點在眼睛稍往下線;祂的嘴角和眼眉集中點,都流露著說法度眾的智慧;面部表情的線條圓潤而適度,幾可亂真地表現出一位慈祥長者的肌肉感。

莊嚴慈祥的佛相,讓人不由自主地感染了佛陀甚深禪定所散發的喜悅。觀賞的剎那間,我們的五官及內心也彷彿如蓮花般綻放,這不就像是進入禪定狀態或深入經典時,整個人沉浸在無比法喜當中的殊勝體驗嗎?當下,我們已超越了千年的時空距離,體悟到佛與眾生無二無別之境!

(資料來源:法鼓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教大日網 的頭像
    佛教大日網

    佛教大日網

    佛教大日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