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6、3/6、4/10、5/1(五)
【時間】下午場 14:00~16:30
晚上場 19:00~21:00
【備註】設有消災、超薦牌位,請上網登記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臺北市北投區大度路112號
電話:02-2893-3161分機801~804 傳真:02-2895-8969
*~*~*~*~*~*~*~*~*~*~*~*~*~*~*~*~*~*
《大悲懺》相傳為世尊幼子「羅侯羅」化身的宋代知禮和尚,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體,所發展、編寫、制定出的儀軌。
它包含了〈大悲咒〉,以及經典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涵蓋了安置道場、結界、供養、入懺、啟懺,以及懺悔、觀行的種種程序和儀式。
《大悲懺》是一類「懺門」,也是佛法中的「事門」,是透過「事相」、「儀軌」的形式,透過聲音、梵唄、莊嚴的道場、虔穆的信眾,所集體共同震盪、共同表彰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操。依此,它也是一項「共修的法門」。
為什麼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夠虔誠,難道不能一人隨時隨地獨修、獨懺嗎?也許,會有人也昇起如是的疑惑。
這是由於人的念頭總是一個接一個,如野馬一般地飄忽、閃動,因此,獨修、獨懺,則須具足一定的專注以及攝心的能力,行者必須對自身有十足的信心與把握,能夠察覺到一己意念、意識的散動、浮想,立即將它收攝回來,回歸於當下的懺文、懺儀中。
採取「共修」於初學者格外得力,唯因「木頭總是跟著木排跑」。一根木頭,可能在洶湧的河面東奔西竄,不知漂向何處;一排又一排的木筏,牢牢綁緊,則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達彼岸。這便是「依眾,合眾」的善巧方便。
唯因他人的虔誠,總是能喚醒自我的虔誠;他人的慚愧,也總能提醒一己的慚愧;而他人的善好,也總能激發自體的善好。
以致,感應道交,在相互的輝映與激盪中,不僅在情緒上,也在具體的感受、經驗上,真真誠誠地檢省,也真真實實的懺悔、淨化了。
節錄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p.50~53
農禪寺官網法訊:
http://web.ddm.org.tw/main/news_in.aspx?mnuid=1573&modid=437&chapid=88&nid=7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