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道場用齋時,法師通常會提策:「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因為我們為在家居士,所以可能改稱為弟子),也就是提醒我們,用齋時要保持正念,否則信眾所供養佈施的這些食物,難以消受。 何謂「五觀」呢?今摘錄星雲法師開示,說明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今日粒米進口,是經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肚皮,粒米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的「齋堂」吃飯,叫做「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瞋念頭。面對好吃的東西,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須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因此三餐只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因此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以便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既是為成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佛門的食堂稱為齋堂,又叫五觀堂。五觀堂為什麼會供奉彌勒菩薩呢?原來,有一段趣聞出自寧波天童寺,天童寺至今仍在齋堂設二個法座,並且流傳著一偈:「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以為紀念。

天童寺的齋堂南面設有方丈法座,自五代的梁朝以來,早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慣例,某日午供,寺裡出現一位兩耳垂肩的胖比丘,受供時間還沒到,胖比丘早已坐在方丈和尚的位置上,大聲叫喊著要吃飯,任由僧值師勸說也不願意下座,請來一群行堂師也推不動他,無可奈何之下,僧值師快步走近,舉起手便揪住耳朵,想藉此逼胖比丘下來,僧值師只顧著往前走,耳朵也就跟著拉了三公尺長,而胖比丘的身體還是在原處,一動也不動。

大眾都被這樣奇異的景象嚇住,方丈和尚密雲圓悟見狀,和藹客氣地說:「請您慈悲大眾的無知愚昧吧!」便另外請侍者在進門的位置設法座。結齋時,眾人望向原本的方丈法座,胖比丘不知何時早已不見,這時方丈才說:「今天蒙彌勒菩薩慈悲光臨本道場,本寺從今以後,本來給方丈的法座不准任何人坐上,而設在進門位置的法座保持下來,方丈和尚以後就與大眾同坐北面。」

沿至今日,許多寺院的五觀堂中,仍舊在中央供奉一尊彌勒菩薩,多是體型壯碩、開襟袒腹、開懷大笑的造像,有的則是頭戴天冠、半跏趺思惟的造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教大日網 的頭像
    佛教大日網

    佛教大日網

    佛教大日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