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圖  

站長小評:

 

華嚴經淨行品,是佛陀開示修菩薩道的行者,每日從睡醒到就寢間的修行方式,包含飲水、吃飯等等行為,這種修行法,在寺院裡,不論在食堂、淨室等等地方都會貼一張小語,內有偈文和咒語,這就是出自於淨行品的修行方法。倘能落實奉行,即是真正的把佛法融入生活中,並且不空過的累積福慧資糧,早成佛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
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
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
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
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
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
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
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
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
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
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
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
毘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
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
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
現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
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
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
捨?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
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
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
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
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
緊那羅王、摩[目*侯]羅伽王、人王、
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
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
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
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
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 「善哉!
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
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
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
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
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
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
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
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城廓,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遶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
乾闥婆、阿脩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
所不能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教大日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