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河圖洛書河圖神數  

【河圖】

洛書洛書神數  
【洛書】

註:表中,上下左右相加皆是15。

九因歌

【九因歌,即是中國古代九九乘法表】 

 

伏羲  

 

   九九乘法表是中國人發明的

 

   一般人,以為九九乘法是西洋人的產物,殊不知,九九乘法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在使用九九乘法表,當時稱為九因歌,而更早的起源則來自於伏羲氏。

許多歐美人士近年來,興起對中國古文明的研究之時,反觀現在我們的教育和風氣,反而把中國古文明視為迷信、落後,一昧的崇洋,這真是捨近求遠的無智行為。

 

九九表就是九九乘法表,因從「九九八十一」起頭而得名。這與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從「一一如一」 起頭是不同的。九九乘法表誕生於什麼時候,亦不可考。

《管子》云:「虙戲作,造六,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劉徽《九章算術注》說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虙戲、庖犧就是伏羲。伏羲是神話人物,這些記載說明「九九」的起源相當早。
《韓詩外傳》等典籍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是說桓公設庭燎招賢,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訣的片段,《老子》說「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乘法表已經是比較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人借助九九乘法表的心算能力相當強了。後來,「九九」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李冶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乎!」

補充

大陸考古專家近日在大陸湖南一座戰國遺址裏出土的木牘上,發現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乘法口訣表,而且這個千年乘法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一致。
  據中新社二十六日報導,在湖南龍山縣出土的一片木牘上,寫著「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的戰國篆文,經考古專家考證,這是大陸最早的乘法口訣表。
  報導引述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春龍說,這枚木牘上的數字排列很有規律,每個豎行的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乘法運算,如「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等。
  更為奇特的是,每個關於八的乘法運算排列也很規則,它們排成一個橫行,而且乘以八的數字從右到左依次遞減。經測量,這枚木牘有二十二公分長,四點五公分寬。
  報導指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證實說,這次出土的戰國簡是大陸乘法口訣表最早的實物證明,印證古文獻中所記載的春秋戰國時乘法和乘法口訣表已被運用。
  如果它是一本數學書的部分,意義將更為重大,因為它比目前被認為是大陸最早的數學專著、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發現西漢文景時期的「算術書」還更早。
  報導還說,大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說,乘法表在古代並非大陸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更琅琅上口。
  據報導,管子、荀子、戰國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提到「九九」,也就是乘法表,而兩漢文獻中的記載就更多了。大陸專家推測,乘法表的運用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很普遍了。

《管子·輕重》雲:“濾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韓詩外傳》雲;“齊桓公設庭宴燎,待人士不至,有以九九見者。”古時的乘法口訣,是自上而下,從“九九八十一”還是,至“一一如一”止,它的順序與後事相反。古人用乘法口訣開始的兩個字“九九”作為此口訣的名稱,所以稱九九乘法表。


《九九乘法歌訣》,又常稱為“小九九”。學生學的“小九九”口訣,是  

從“一一得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大約到13、14世紀的時候才倒過來成為我們的九​​九口訣“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九九表,又稱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中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到今日,已有兩千多年。小學初年級學生、一些學齡兒童都會背誦。不過歐洲直到十三世紀初不知道這種簡單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發明的乘法表,不過比起九九表繁複些。巴比倫發明的希臘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項,而且不夠完全。由於在十三世紀之前他們計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夠除一個大數的人,會被人視若數學專家。十三世紀之初,東方的計算方法,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發現了他的方便之處,所以學習這個新方法。當時,用新法乘兩個數這類題目,是當時大學的教材。

古乘法表

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沒有進位制,原則上需要無限大的乘法表,因此不可能有九九表。例如希臘乘法表必須列出7x8,70x8,700x8,700x8,7000x8……。相形之下,由於九九表基於十進位制,7x8=56,70x8=560,700x8=5600,7000x8=56000,只需7x8=56一項代表。

古埃及

古埃及沒有乘法表。考古家發現,古埃及人是通累次迭加法來計算乘積的。例如計算5x13,先將13 13得26,再迭加26 26=52,然後再加上13得65。

巴比倫

巴比倫算術有進位制,比希臘等幾個國家有很大的進步。不過巴比倫算術採用60進位制,原則上一個“59x59”乘法表需要59*60/2=1770項;由於“59x59”乘法表太龐大,巴比倫人從來不用類似於九九表的“乘法表”。考古學家也從來沒有發現類似於九九表的“59x59”乘法表。不過,考古學家發現巴比倫人用獨特的1x1=1,2x2=4,3x3=9……7x7=49,……9x9=81 ……16x16=256 …… 59x59=3481 的“平方表”。要計算兩個數a,b的乘積,巴比倫人則依靠他們最擅長的代數學, axb=((a b)x(a b)-axa-bxb)/2。例如7x9=((7 9)x(7 9)-7x7-9x9)/2=(256-49-81)/2=126/2=63.

古瑪雅

古瑪雅人用20進位制,跟現代世界通用的十進位制最接近。一個19x19乘法表有190項,比九九表的45項雖然大三倍多,但比巴比倫方法還是簡便得多。可是考古學家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瑪雅乘法表。

用乘法表進行乘法運算,並非進位制的必然結果。巴比倫有進位制,但它們並沒有發明或使用九九表式的乘法表,而是發明用平方表法計算乘積。瑪雅人的數學是西方古文明中最先進的,用20進位制,但也沒有發明乘法表。可見從進位製到乘法表是一個不少的進步。


中國

春秋戰國時代不但發明了十進位制,還發明九九表。後來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十進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化的一項重要的貢獻。今日世界各國較少使用希臘等國的乘法。

在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是2002年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3萬多枚秦簡中的一枚,上面詳細記錄了乘法口訣。與今天乘法口訣表不同的是秦簡上的口訣表不是從“一一得一”開始的,而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半而一”結束。 [2]

特點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這9個數字。

2、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換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組積,九九表只需要1 2 3 4 5 6 7 8 9 =45項積。明代珠算也有採用81組積的九九表。 45項的九九表稱為小九九,81項的九九表稱為大九九。

3、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瑪雅乘法表須190項,巴比倫乘法表須1770項,埃及、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乘法表須無窮多項;九九表只需45/81項。

4、朗讀時有節奏,便於記憶全表。

5、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用在籌算中運算,到明代則改良並用在算盤上。九九表也是小學算術的基本功。


6、另一個九:

9X9=81 8 1=9

9X8=72 7 2=9

9X7=63 6 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教大日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