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股金剛杵

【五股金剛杵】

 

金剛杵,梵文वज्र(vájra),音譯縛日囉、伐折囉、跋折囉、(左武右我)耽囉、伐闍囉。又叫做寶杵、降魔杵、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固若金剛(即鑽石),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也成佛教術語"金剛"的象徵。

 

   金剛杵的種類非常多,其型式皆具表法之義,且大多為忿怒尊手持的法器,具有降魔除障的力量。例如金剛手菩薩即是手持五股金剛杵。

 

 五股金剛杵,兩端的五股,分別代表下列意義:

 

一、如來五智 <> 眾生五毒:

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 貪、瞋、癡、慢、疑。

 

  運用佛的五智來對治眾生的五毒,轉識成智。 

 

二、五智 <>五大

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 地、水、火、風、空。

 

三、中軸代表菩提心,以菩提心貫穿修行之路。

 

四、中間的八葉蓮華,代表八大菩薩以及眾生八識。

 

十字羯摩杵  

此為十字羯摩杵,代表十波羅蜜對治一切煩惱。亦常用於道場結界之用,代表四方清淨、守護。

欲證佛菩提必先修六波羅蜜,入地後次地進修十波羅蜜直至圓滿,方有資糧能圓成佛道。

十波羅蜜為: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普巴杵  

此為普巴金剛杵,是普巴金剛的法器,亦是修習普巴法所會用到的法器。杵上忿怒尊即是普巴金剛。杵刀處有龍王(蛇)纏繞,象徵最勝法力。

普巴金剛杵上,通常有一人形躺著被杵尖剌住,代表天魔被降伏,實際上象徵「降伏我執」。 普巴杵所在之處,亦可視為普巴金剛壇城。

 

嘎巴拉供杯  

嘎巴拉,藏語。人骨之意。古代密宗高僧,多在八大尸林 ( 亂葬崗 ) 修持無常、不淨觀。並且行諸頭陀苦行。並取尸林中天靈蓋骨做為盛水之用。後來成為密宗修法時,盛放甘露水 (紅花水或淨水) 或酒 (供護法 ) 用以供養三寶三根本用。本身亦強烈代表「苦、空、無常、無我」之密義。礙於時空文化的不同以及修行者程度高低問題,現今的密宗道場所用的嘎巴拉供杯,大多是合金或銅製,已非真實人骨所製。註: 一般大眾修行者,請勿使用真實嘎巴拉供杯,以免招惹陰靈纏身。

 

 金剛鈴  

金剛鈴,密宗必備法器,代表「以法覺醒眾生」,在修法上常用於招請、禮讚、度亡儀軌使用。

 

五色神幡    

五色神幡,在許多經典中記載 (例如藥師經),五色神幡具有長壽、招財、安魂定魄的功效。五色,代表五方 (中東南西北)、五方佛、五大 (地水火風空)、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色具足,代表圓滿善緣,在法會修持上,多用以招財、延命之用。佛陀在成佛時亦放射五色光,佛教旗幟亦採五色。

 

菩提子念珠  

念珠,是佛教用於隨身念佛計數之用,一般以108顆為主,也有戴在手上的手念珠。根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所載,念珠的材質有水晶、銅、珍珠和菩提子,其中以菩提子功德為上。而在「佛說木患子經」更記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由此可知,手持念珠,除了可以計數佛號之外,更可以獲福滅罪息災終至菩提。

 

 手鼓  

 

手鼓,修法時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朵瑪  

食子,藏語:朵瑪。是藏傳佛教中,以糌粑或熟麥粉作成,用以供養佛菩薩、本尊或諸神施食眾鬼的食品。又稱「朵瑪、多瑪」。藏語「多」字意義為「放」,即為供養並獻出之義。「瑪」字為「地」或「母」之意義,即一切普及,無所不載之謂。

 

鉞刀  

 金剛鉞刀,護法、空行母手上常見的法器,代表能「斷除生死輪迴」。例如:金剛亥母、獅面空行母手上皆持有金剛鉞刀。

 

灌頂寶瓶  

灌頂寶瓶,梵語又稱為「軍持」,即是盛淨水之器具,密宗常用來做為傳法灌頂用,以紅花水裝入瓶中,並由上師將淨水倒在信眾手心上,令弟子自己沾在頂、喉、胸,象徵身、語、意三業清淨。彌勒菩薩旁的法器即是寶瓶和法輪。此法器傳入中國後,被慣用的葫蘆淨瓶所取代。

 

木魚磬  

 

木魚為佛門中用於集眾及修行時的法器,又稱為魚鼓、魚板或木魚鼓。原先只掛於大寮或齋堂門口,呈長魚形狀,為集眾時擊打的法器,因此又稱為魚梆或飯梆。

 

  木魚的意義在《敕修清規》及劉斧的《摭遺》中,皆有說明: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因而佛寺裡以木刻的魚懸掛之,作為象徵修行人為法忘軀,精進不懈的勉勵。

 

  到了明代以後,木魚演變為頭尾相接、魚身圓形中空的造型,作為持經唱誦用的法器,通常以桃木、樟木或黑檀木雕刻,配合魚身中空的共鳴腹腔,使聲音清脆遠傳而沈定,具有攝心的效果。因此在禪坐一開始時,悅眾便以執持的木魚叩敲二聲,讓大眾立刻將心收攝沈定下來,澄慮靜思。在誦經與法會的梵唱時,木魚亦有攝心、提神及作為節拍器的功能。一方面讓誦經的人能將心靠在木魚的聲音上,不落入自己的昏沈及妄想當中,一方面也以木魚規律叩擊的節奏,讓經文的念誦富有韻律感,保持不快不慢的一致速度,正如同修行的這念心要能不急不緩,綿綿密密地行持於中道上,發長遠心精進用功一般。

 

  木魚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教苑清規》中所提:有一僧眾生前因毀謗佛法與他的師父,往生後墮入魚身,魚背上生有一棵樹,因受樹的浮力,於海中隨浪飄流,經常撞得皮破肉綻,痛苦不已。一日適逢他的師父坐船渡海,魚即向生前的師父懺悔,經過師父為他超薦後,超生善道並托夢告知,已經脫離魚身,希望將背上的樹供養道場,親近三寶。隔日,他的師父果然在庭院看到一棵樹,便把樹刻成魚形,懸掛在道場,以警惕大眾。

 

  另一由來出自於玄奘大師的《指歸曲》:玄奘大師於回國的途中,路經一長者家休息,長者再娶的妻子,利用長者外出打獵時,將前妻所生的兒子丟到海中,長者非常地哀傷,為兒子齋請玄奘大師,大師對長者說:「我長途跋涉疲憊,需要吃魚,而且一定要大魚才可以」。長者立刻派人將大魚尋捕回來,剖開後竟是長者的兒子。歡喜的長者便問大師,如何來報魚恩,於是玄奘大師回答他:「以木雕成魚形,懸掛在佛寺,用齋時擊叩,便可以報魚恩了」。這便是木魚的另一個傳說由來。

 

  瞭解了木魚的意義及作用後,在我們執持木魚法器或聆聽到木魚的聲響時,便可更加提起道心,督促自己攝心用功,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精進不懈努力行持了。

 

轉經輪  

 

轉經輪又稱祈禱筒、轉經筒、嘛呢輪,或稱為「唐多括羅」。通常是以木、銅、銀、金等材質製成,轉經輪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可供轉動。經筒表面常刻有六字真言,筒內則裝有撰寫好的咒語、經典、祈願文等。
轉經輪的製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經文和一些鳥獸等圖案除了其本來的意義外,有時還會用漆繪彩色裝飾,或鑲以珊瑚、寶石等。手搖轉經輪旁邊開有耳孔,繫著小墜子,轉動經輪時墜子也會隨之而動。除了手搖型的轉經輪之外,也有需人手推或眾人協力方能轉動的大型轉經輪。

轉經輪是為了利益末法時期眾生的一種特殊方便法門,轉動或碰觸轉經輪,可以清淨大量惡業和障礙。每轉一次經輪,就等於念誦了一遍內藏的經咒,持續轉動,功德即持續累加,可謂一簡便且深具功德利益的法門;轉經輪能阻止鬼魂及其他眾生對人的傷害,也有治療疾病的效果。

 

佛教旗  

國際佛教旗又稱佛教旗、佛旗,是全世界佛教信眾共通的旗幟和佛教的標誌。佛教旗是一位美國新聞記者亨利·斯太爾·奧爾科特1880年設計的。1885年佛教旗在斯里蘭卡作為信仰與和平的象徵第一次正式使用。1951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斯里蘭卡成立,將五色旗定為會旗,之後逐漸為全世界佛教信眾所認可,五色旗遂成為佛教世界共同標誌。

佛教旗由五彩色條組成,五色條在旗杆一側縱向延伸,在另一側橫向延伸。

佛教旗的五色源出於南傳佛教所稱釋迦牟尼得道時放六色佛光,為和前五色光的混合色光;另一種說法指此五色為佛陀渡化天、人、畜生、餓鬼和地獄五道時所放射的光芒。佛教旗中的五色各自還有一定的代表含義:

藍色 代表慈悲,和平
黃色 代表中道了義,離於空有,究竟徹底
紅色 代表成就福慧,莊嚴吉祥
白色 代表清淨解脫,法爾如是
橙色 代表佛法的本質,是從智慧莊嚴而成
         
代表真如不二之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教大日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