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菩薩乘的四念處禪觀修法
按:龍樹菩薩從大乘角度重新闡釋三十七道品,其中最主要的禪觀方法是四念處。菩薩乘的四念處實際上可以看作菩薩乘通用的觀修方法。和聲聞乘四念處區別在於,這裡的四念處以大乘空觀,從總別兩個方面觀,總相觀主要是觀身、受、心、法之緣起無我,別相觀是從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門觀身、受、心、法。
一 身念處
問曰:
摩訶衍所說三十七品義云何?
答曰:
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觀是內身無常、苦,如病如癰,焰聚敗壞,不凈充滿,九孔流出,是為行廁。如是觀身惡露無一凈處;骨幹肉塗,筋纏皮裹。先世受有漏業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所成。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
是身無常,久必破壞。
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
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牆壁瓦石。
是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是身者,亦無使作者。
是身先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
八萬戶蟲,無量諸病,及諸饑渴、寒熱、刑殘等,常惱此身。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因緣。
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
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願。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生相,知是身無相無可取。無生故無相,無相故無生;但誑凡夫故名為身。
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離諸染欲著,心常繫念在身循身觀——如是名為菩薩身念處。
觀外身、觀內外身亦如是。
二 受念處
菩薩云何觀諸受?
觀內受,是受有三種: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
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知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
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
亦觀諸受生滅;亦知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如是入不生門。
知諸受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緣中。若有苦、樂、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緣觀諸受,是名受念處。
觀外受、觀內外受亦如是。
三 心念處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
菩薩觀內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作是念:
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
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中。
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
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心相;生滅相續故,強名為心。
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
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凈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為不凈心。
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
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
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
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凈而得心清凈。
以是心清凈故,不為客煩惱所染。
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
四 法念處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
觀一切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是誰法。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無法若合若散。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諸法性凈,不相污染。諸法無所受,諸受無所有故;諸法無所知,心心數法虛誑故。如是觀時,不見有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
是時作是念:
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
爾時雖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何以故?一切法離諸相,智者之所解。
如是觀時,繫心緣中,隨順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無處所,是為內法念處。
外法念處、內外法念處亦如是。
留言列表